在金融市場的波瀾壯闊中,每位投資人都希望找到那種能穿越漲跌循環、準確辨識價格是否合理的工具。常見的本益比雖然簡單易懂,卻常常因為企業近期獲利的劇烈起伏而讓人看走眼。這時候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·席勒發明的週期調整本益比(簡稱CAPE,或稱席勒本益比)就脫穎而出,成為許多人眼中的長期估值利器。這篇文章會仔細拆解席勒本益比的基本原理、運算方法、優點缺點,尤其強調它在台灣股市的實際運用與潛在難題,同時回應那些質疑它已過時的說法,幫助讀者無論是新手還是老鳥,都能在當今市場中做出更明智的決定。這份指南將帶你一步步掌握席勒本益比背後的投資洞見,讓你的決策更有底氣。

什麼是席勒本益比?從起源到核心理念
席勒本益比是一種專門用來衡量股市整體價格是否合理的長期工具,它的本質是對傳統本益比加以調整,過濾掉經濟循環造成的短期噪音,讓估值更貼近真實情況。
一般本益比的作法很直觀,就是把現在的股價除以公司過去一年的每股盈餘。但企業的獲利很容易被經濟好壞、意外事件或帳務變動牽著走,結果在市場熱絡時盈餘暴增,讓本益比看起來超划算;在低潮期盈餘縮水,又讓它顯得貴得離譜,投資人很容易被騙。
為了彌補這些缺點,耶魯大學的羅伯特·席勒教授在1980年代末和約翰·坎貝爾合作開發了這個指標。席勒因為在資產價格領域的深入研究,2013年拿下諾貝爾經濟學獎,這也讓席勒本益比在學界和投資圈站穩腳跟。他主張,評估市場時應該用更長遠、通膨校正的盈餘來看,才能擺脫短期情緒的干擾,抓住本質。

席勒本益比怎麼算?公式拆解與實作細節
席勒本益比的公式看起來有點繁瑣,但邏輯其實很清楚明了:
席勒本益比 = 現在股價 ÷ 過去十年平均經過通膨調整的盈餘
來細看公式的每個環節:
1. 現在股價:這通常是指某個股市指數的最新點數,比如美國的S&P 500或台灣的加權指數。
2. 過去十年平均通膨調整盈餘:這是整個公式的靈魂所在。
– 過去十年盈餘:挑選連續十年的每股盈餘資料。這樣能抹平經濟一輪循環帶來的盈餘震盪,因為一整個經濟週期大約就是7到10年。
– 通膨調整:用消費者物價指數或其他通膨數據,把這些年份的盈餘轉換成今天的購買力。這樣不同時期的數字才能公平比對,不被通貨膨脹搞亂。
實際運算的步驟是這樣的:
1. 蒐集過去十年的年每股盈餘。
2. 抓取這十年加上現在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資料。
3. 把每年的盈餘用指數調整成今天的實質價值。比如,十年前EPS是10元,那時指數100,現在120,調整後就是10 × (120/100) = 12元。
4. 把這十個調整過的數字平均起來。
5. 現在股價除以這個平均值,就得出席勒本益比。
靠著這些程序,席勒本益比給了我們一個穩定的、拉長視野的市場價格觀察點,避免被瞬間變動牽著鼻子走。舉例來說,在台灣,你可以從一些財經平台開始練習計算加權指數的版本,逐漸熟悉它的脈絡。

席勒本益比為什麼這麼受推崇?優點剖析與潛在弱點
由於計算方式獨特,席勒本益比贏得了不少長期投資者的青睞,甚至有傳聞說華倫·巴菲特也會參考它。不過,它也不是無懈可擊,還是有些地方需要留意。
席勒本益比的五大強項
1. 抹平短期盈餘起伏:這是最亮眼的優點。用十年平均來看,就能排除經濟循環、帳務變動或意外事件對獲利的干擾,給出更可靠的估值基礎。
2. 展現真實獲利實力:不像傳統本益比容易在景氣高峰低估風險,或在低谷高估價值,席勒本益比捕捉到公司在完整循環裡的平均表現。
3. 強調長遠眼光:它的設計本來就鎖定長期趨勢,教投資人忽略短期雜音,專注未來回報的潛力。
4. 歷史數據加持:席勒團隊彙整了上百年資料,透過回測發現,高CAPE往往預示未來十年回報偏低,低CAPE則相反。這有實證支持,你可以上諾貝爾獎官網瞧瞧對席勒研究的描述 諾貝爾獎官方說明。
5. 通膨校正:把舊盈餘調到現在的購買力,讓跨時代比較更準確。
此外,席勒本益比不只適用於整體市場,在實務上也能延伸到特定產業的長期追蹤,幫助投資人避開熱門泡沫。
席勒本益比的幾個限制
當然,它也有盲點:
1. 對會計規則變動敏感:橫跨十年的資料可能碰上GAAP或IFRS的更新,影響數據連貫性。
2. 新興經濟的挑戰:像科技公司這種輕資產、高成長但前期虧損的模式,傳統盈餘指標包括CAPE都可能低估它們的潛力。
3. 不適合短期預測:這是長線工具,專攻未來10年以上的回報,對幾個月或一兩年的走勢幫不上忙。
4. 資料延遲:用過去十年平均,無法馬上捕捉最新經濟轉變或結構調整。
5. 解釋不了溢價:低利率或科技爆發期,市場可能長時間高估值,CAPE抓不到背後的原因。
這些弱點提醒我們,席勒本益比最好和其他工具搭配使用,才能畫出完整圖像。
席勒本益比怎麼讀?歷史案例與投資心得
要正確解讀席勒本益比,最好把它跟歷史平均和極值比對。數值的高低能暗示市場的定價狀態,以及未來的回報可能。
一般來說:
– 席勒本益比遠高於平均:市場價格偏貴,每單位盈餘的成本太高。歷史上,這常預告未來5到10年回報低迷,甚至負的,是泡沫警示。
– 遠低於平均:市場便宜貨,買進成本低。數據顯示,這時未來回報通常亮眼,是機會敲門。
– 接近平均:估值中規中矩,回報也跟歷史差不多。
拿美國S&P 500來說,從席勒教授的網站 Robert Shiller’s Data 看,歷史平均約17左右。
歷史例子值得深思:
– 網路泡沫(1999-2000):S&P 500的CAPE衝到44以上,遠超平均,之後就是科技股大崩。
– 金融危機(2008-2009):掉到15左右,低於平均,開啟了十幾年的長牛。
– COVID初期(2020):短跌後反彈,在寬鬆政策下破35,顯示高估值警報。
建議讀取區間:
– 低於15-20:買點,市場划算。
– 20-25:正常範圍。
– 25-30:偏貴,小心點。
– 超過30:高風險,回報壓力大。
這些只是參考,實際還得看利率、經濟前景等大環境。舉個補充,近年低利率讓中樞上移,所以解讀時要調整心態。
席勒本益比在台灣股市的實戰與障礙
席勒本益比在美股有海量數據支撐,但用到台灣時,會遇到本地特色帶來的挑戰。
台股CAPE的資料來源與趨勢回顧
在台灣,查加權指數的席勒本益比,最方便的是財經M平方 MacroMicro 台灣加權指數席勒本益比,它從1990年起有完整走勢,還標歷史平均。
– 走勢特點:台股CAPE也跟經濟循環起伏,像1990年代萬點狂熱、2000網路崩盤、2008金融風暴,都見到大漲大跌。比起S&P 500,台股平均值可能稍低,波動也因產業集中更劇烈。
– 跟美股比:兩者常同步,尤其全球危機時。但台股規模小、出口依賴,外資拉抬,讓估值中樞和極值有別。美股靠創新吃香,台股則受全球需求牽動。
台灣市場架構對CAPE的影響
台灣股市的電子股主導和外資力量,讓解讀CAPE多了一層考量:
1. 電子業權重大:半導體等佔比高,獲利易隨全球科技週期晃動,讓十年平均盈餘比美股更不穩。
2. 外資主導:他們的買賣常受國際資金、利率變動影響,造成CAPE短期跳動,脫離基本面。
3. 出口經濟:台灣靠外銷,全球景氣直擊企業利潤,強化了CAPE的循環敏感度。
這些因素意味著,用CAPE看台股時,得盯緊國際脈動。
台積電、0050等標竿的CAPE應用
把市場CAPE套到個股或ETF,得小心:
– 台積電(2330):它是加權指數大咖,盈餘左右整體CAPE。但單算它的CAPE沒太大意義。作為半導體王者,它的成長、技術壁壘讓估值常高於平均。重點看訂單、創新,而非硬套市場數。
– 0050(元大台灣50 ETF):跟前50大公司掛鉤,跟加權CAPE趨勢相似。用市場CAPE當它的長線參考合理,低位時買進潛力大。
個股應用注意:
– 成長股:未來爆發力強,歷史平均可能低估。
– 產業差異:科技本益比天生高於傳統業。
– 公司內在:競爭力、管理、債務等都得納入。
總之,CAPE適合看大盤,個股則需全盤基本面。
席勒本益比失效了嗎?現代視角下的辯證
近來,市場變化劇烈,有人懷疑席勒本益比的預測力衰退。我們來剖析這些質疑,並給出現代適應的思路。
挑戰CAPE預測力的主因
1. 低利率持續:2008後,央行壓低利率,甚至負值,讓未來盈餘折現價值上漲,推高所有本益比。
2. 量化寬鬆常態:央行買債注資,資金湧入股市,扭曲自然價格。
3. 科技霸主崛起:FAANG等巨頭市值龐大,高成長輕資產拉高整體CAPE,但不等於全市場泡沫。
4. 會計變遷:研發等費用化,壓低盈餘,讓本益比看起來更高。
5. 股回影響:公司買回股票抬EPS,雖非真成長。
失效論的正反論點
– 支持失效:現在市場跟過去不同,低利率和高科技讓CAPE跟不上;高位持續卻沒崩,證明預測弱。
– 反對失效:它是長線工具,非短期神諭。高位只說回報可能低,不是必跌;估值原則永存,風險總在;仍能測市場貪婪。
實際上,席勒本益比的歷史數據顯示,即使環境變,它對10年回報的相關性仍達0.7以上,證明仍有價值。
現代市場的解讀調整
面對爭議,試試這些方式:
1. 納入利率:低利率下,高CAPE可部分合理,但回報仍壓抑。關注 美國聯準會 (FED) 利率決議。
2. 排除科技版CAPE:剔除巨頭,看傳統部分估值。
3. 相對比較:在週期內定位,找內部低估區。
4. 加成長預期:若技術革命推高未來盈餘,高CAPE可解釋。
5. 極端警戒:不管怎樣,歷史頂點仍是紅燈。
席勒本益比沒失效,只是需多層考量,才能在當今環境中發揮。
搭配其他工具,全方位看估值
單靠席勒本益比不夠,結合其他指標,能更全面抓市場脈搏。
與估值指標的搭配
1. 股價淨值比:看股價對資產價值,適合重資產業,補盈利視角。
2. 股息殖利率:高時市場底,低時頂,測現金回饋。
3. FED模型:比股票盈餘率與公債率,若股票贏,買股划算。
4. EV/EBITDA:對有債公司更準,量總價值對核心利潤。
例如,CAPE高、P/B高、殖利率低、FED不利,就該警覺大盤貴。
加景氣指標預測趨勢
1. 領先指標:新訂單、信心指數等,早警經濟轉彎。
2. ISM指數:製造服務景氣,判擴縮。
3. 殖利率曲線倒掛:短債高於長債,衰退前兆。配高CAPE,風險爆表。
席勒本益比與VT指數的聯動
VT指數是Vanguard全球股市ETF,涵蓋全球股票。看它能擴大視野。
– 互補:CAPE鎖定單市場,VT給全球圖。美股CAPE高時,VT幫判是局部還是全面。
– 實戰:高估值市場貴,轉向VT內低估區,優化配置。這樣避單一盲點,懂全球資金流。
多指標合一,讓判斷更穩。
結語:席勒本益比的實戰智慧
席勒本益比這諾貝爾級工具,透過週期調整,給了穩定估值視野。它教我們,短期亂象是假象,長線才是王道。
在複雜市場,别當它是預言球,而視為指南針。高位謹慎,低位機會。
實務Tips:
1. 長線導向:預測5-10年,非短期。
2. 環境整合:利率、通膨、成長、結構全看。
3. 多重確認:配P/B、殖利率、FED、景氣數據。
4. 定期追蹤:市場變,策略調。
5. 配置彈性:高估減風險,轉低估區。
6. 抗本能:熱時冷靜,慌時買進。
用好它,加上個人哲學,你會更從容追穩健回報。席勒本益比不只指標,更是耐心與紀律的提醒。
常見問題 (FAQ)
席勒本益比多少合理?低於多少算是便宜?
席勒本益比的合理區間並無絕對標準,通常會與其歷史平均值進行比較。以美股 S&P 500 為例,歷史平均值約在 17-20 倍左右。若數值遠低於歷史平均(例如低於 15 倍),則可能被視為相對便宜的買進區間;若高於 25-30 倍,則可能代表估值偏高。台灣加權指數的席勒本益比有其自身的歷史平均值,一般可參考財經 M 平方等平台提供的數據進行判斷。
席勒本益比 怎麼看?高於或低於歷史平均代表什麼?
席勒本益比高於歷史平均,通常表示市場估值偏高,投資者支付的價格較貴,未來 5-10 年的潛在回報率可能較低,風險相對較高。反之,若低於歷史平均,則表示市場估值偏低,投資者可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買入,未來 5-10 年的潛在回報率可能較高。
席勒本益比公式為何?如何手動計算?
席勒本益比的公式為:當前股價 / (過去十年平均通膨調整後盈餘)。
手動計算步驟:
- 收集過去連續十年的年度每股盈餘 (EPS) 數據。
- 收集這十年以及當前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(CPI) 數據。
- 將過去十年的 EPS 根據 CPI 調整為當前幣值的實質盈餘。
- 計算這十個通膨調整後實質盈餘的平均值。
- 將當前股價(或指數價格)除以這個平均實質盈餘,即得到席勒本益比。
席勒本益比與傳統本益比有何不同?為什麼需要週期性調整?
傳統本益比使用最近一年的盈餘,容易受到短期經濟景氣、一次性損益等因素影響,波動性較大,可能在市場高峰期因盈餘過高而顯得便宜,在低谷期因盈餘萎縮而顯得昂貴。
席勒本益比則採用過去十年經過通膨調整的平均盈餘,旨在平滑這些短期波動,更真實地反映企業在一個完整經濟週期內的平均盈利能力。這種「週期性調整」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個更穩定、更具長期參考價值的市場估值指標,避免被短期市場噪音誤導。
哪裡可以查詢到 S&P 500 和台灣加權指數的席勒本益比數據?
- S&P 500 席勒本益比: 可以參考羅伯特·席勒教授的個人網站 Robert Shiller’s Data,或各大財經數據網站如 St. Louis Fed (FRED) 等。
- 台灣加權指數席勒本益比: 可以透過財經 M 平方 (MacroMicro 台灣加權指數席勒本益比) 等專業財經數據平台查詢。
席勒本益比還管用嗎?它是否能準確預測市場高低點?
席勒本益比仍是一個重要的長期估值工具,但其預測能力在現代市場環境下受到質疑。它無法精準預測市場的短期高低點或轉折時機。在低利率、量化寬鬆和科技巨頭主導的環境下,市場估值中樞可能被推高,使得席勒本益比長期處於較高水平。然而,它依然能有效反映市場的長期估值狀態和未來潛在回報率,警示市場情緒的過熱程度。投資者需結合其他指標並考量宏觀環境進行綜合判斷。
席勒本益比可以用來判斷台積電或 0050 的估值嗎?
席勒本益比主要適用於判斷整體市場指數的長期估值,例如台灣加權指數的席勒本益比可以作為 0050 ETF 的長期估值參考。對於單一個股,如台積電,直接套用市場指數的席勒本益比意義不大。台積電作為產業龍頭,其成長性、技術優勢和產業地位等因素,使其估值有其獨特性。判斷個股估值應結合其具體的基本面、產業特性、成長潛力及競爭優勢等多方面因素。
除了席勒本益比,還有哪些估值指標可以參考?
除了席勒本益比,還有許多其他估值指標可供參考,包括:
- 傳統本益比 (P/E Ratio): 衡量股價相對於近期盈餘的倍數。
- 股價淨值比 (P/B Ratio): 衡量股價相對於公司淨資產的倍數。
- 股息殖利率 (Dividend Yield): 衡量股息收入佔股價的百分比。
- 企業價值倍數 (EV/EBITDA): 衡量企業總價值相對於其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的倍數。
- 市銷率 (P/S Ratio): 衡量股價相對於營收的倍數,適用於虧損但有成長潛力的公司。
- FED 模型: 比較股票盈餘殖利率與長期公債殖利率。
建議綜合運用多個指標,從不同角度評估市場和公司的估值。
什麼是「VT」指數?它與席勒本益比在投資上如何結合運用?
「VT」指數通常指的是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Index Fund (Vanguard 全球股市 ETF),它追蹤全球股票市場的表現,包含已開發國家和新興市場的股票。VT 提供了一個全球市場的概覽。
結合運用:當您觀察到特定市場(如美股)的席勒本益比偏高時,可以透過 VT 指數的走勢和構成,來判斷這種高估值是全球性現象,還是僅限於單一市場。這有助於進行全球資產配置,將資金轉向相對低估的區域或市場,以分散風險並尋找潛在機會。
席勒本益比會因為通膨或貨幣政策而失真嗎?
席勒本益比的設計中已包含通膨調整,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通膨對盈餘的扭曲。然而,極端的通膨環境或持續的貨幣政策(如長期低利率、量化寬鬆)確實會影響其解讀。
在超低利率環境下,資產估值普遍會被推高,導致席勒本益比長期處於較高水平,此時單純依賴歷史平均判斷可能失真。因此,在解讀席勒本益比時,應同時考量當前的利率水準和央行貨幣政策,並結合其他估值指標,進行更全面的分析。
